朱元璋为何立朱允炆为太子,不怕朱棣造反吗
这方面正史和野史都有记载,是说朱元璋认为天下都是姓朱的为王为帝,自然高枕无忧。另外,他认为文臣武将大多是自己安排的,建文帝统治天下是无人造反的。我只补充一点,他太健忘了,他杀了那么多的功臣名将,全国将士怎么可能都忠于他的继承者建文帝呢?他的滥杀无辜,猜忌成性早就埋下了祸根,他是担心朱棣造反,但是没有办法了。
不怕
可能压根没想过
老朱在确定接班人这件事情上其实花了不少功夫。
首先考虑的是长子朱标。
就封建正统性而言,这毫无疑问
朱标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朱标宽厚仁爱,朱元璋晚年残暴的时候,朱标苦苦劝谏,挽回了不知道多少人命。朝廷上下也都很喜欢朱标,并且这样一个老好人的性格。确实是适合做第二任皇帝的。朱棣在治国这方面,无论是经验还是才能都比不上朱标。朱棣还在北平骑马射鸟的时候,朱标已经辅政多年,有几十年的从政经验。
说朱棣比朱标强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心态。不懂
最关键的是,朱元璋还留了蓝玉给朱标。蓝玉这货有多猛?熟悉明史的都知道,打10个朱棣不成问题。
蓝玉和朱标关系很铁,而且,蓝玉很讨厌朱棣。
所以朱标死了。蓝玉也要死。不死朱允炆压不住这货
至于怕朱棣造不造反。可能朱元璋根本没考虑,因为在他眼里朱棣没这个想法也没这个本事。
老朱比较喜欢大儿子朱标,长子(嫡长子)嘛,可以理解(一般老爹都会喜欢大儿子多一些),结果朱标死的早,自然爱屋及乌的喜欢大孙子(嫡长孙),再加上朱允炆听话懂事学习好,孝顺安静不惹事,十足一个三好学生的样子;再看朱棣,打架惹事臭流氓,完全就是个混世学渣的作派。老朱考虑是对的,让三好学生搞管理(让三好生管理各个学霸大臣),让学渣去边关对付蒙古(让学渣流氓对付强盗)。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安排老朱绝对没有失误。但老朱忘了一点就是,他活着的时候没问题,他一死,一分家,这可就是一个个小家庭了,每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小想法了。第一个有想法的人还真不是学渣朱棣,朱棣虽然不大服气三好学生的侄子,更不满老朱的做法,但他前期基本上已经认命了(心中的不满都发泄在对付蒙古强盗身上了,学渣流氓抓住强盗往死里打)。本来这样维持下去,老朱家至少在这一代不该内讧。可是没想到三好学生可能是学习太刻苦,中暑了,脑袋一晕听了几个酸儒的话,晕头晕脑的在位置未稳时就开始削藩了。本来学渣朱棣就对你朱允炆当班长不满,你还没事招惹他。于是学渣用拳头教会了三好学生一个道理:没事别惹臭流氓!
谢邀
首先要纠正题主的一个错误!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并不是太子。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不怕朱棣等皇子造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当年朱标身为嫡长子,在建国后自然而然就成为大明的太子,虽然朱标没有等到登基的那一天,但朱元璋早就把他看作是大明未来的皇帝,而朱允炆身为朱标的嫡长子,也最有资格接任朱标成为大明皇帝,所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皇位继承的法则,朱允炆登基也是合乎礼制的,所以即便是立朱允炆在朱棣等人心中会引起不满,但也绝对不会引起这些人的谋逆之心!
2,朱标在兄弟中的威望。朱标身为长子,对其他的弟弟都很好,据记载,有时候朱元璋责罚弟弟们的时候,朱标时常会出面为弟弟们求情,在包括朱棣在内的兄弟们心中,朱标的威望很高,而朱标本身性情宽厚,也很宠爱这些弟弟,所以他们的兄弟之情很深,这些朱元璋也都是知道的,因而他才放心的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他相信基于朱标当年对他们的好,朱棣等人日后一定会尽心辅佐朱允炆的。
3,朱元璋对朱棣等藩王的器重。朱元璋对朱棣等人很器重,当年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包括开国功臣在内谁都不相信,就相信自己家的孩子,所以他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到各地就蕃,为大明朝镇守四方,保卫老朱家的江山,其中以朱棣,朱权等镇守北方边疆的“九大塞王”实力最强!所以朱元璋对朱棣等人是极度信任与重用的,他到死都不会相信藩王会作乱。
4,朱允炆的性格。朱允炆继承了他父亲的性格特点,非常的仁孝宽厚,朱元璋知道,大明在经过他几十年的高压统治下急需朱允炆这样的君王来施行仁政,缓和国内的紧张氛围,因为朱棣等塞王久经沙场,性格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些残暴,所以只有朱允炆最适合,而且朱允炆登基后,以他的性格也一定会和他的叔叔们和平相处,朱元璋相信,他死后,大明江山会在朱允炆和他的儿子们共同治理下,更加繁荣昌盛的。
可惜朱元璋到死都不会想到,由于朱允炆削藩太过急于求成,最终还是被朱棣造了反。
谢猴哥经常邀请!朱允文是朱标之子,朱元璋先立朱标为太子。朱标极有才能,品行端正。老四朱棣爱耍心眼,从小诡计多端,心术不正,朱元璋不喜欢朱棣。但朱标好人不长寿,年轻去世,朱元璋十分悲伤。其孙朱允文品行相当好,仁慈,善良,非常孝顺长辈,这是老朱最喜欢的。朱元璋选就选品德好的继承皇位,最后选中其孙朱允文。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有手段的,而且极其毒辣,他看中的,任何人不能反对。朱棣深知父亲的厉害,根本不敢有半句怨言,敢怒不敢言。有次朱棣说了怨言,朱元璋马上心生杀机,准备干掉老四,但北平急报,边界有叛乱,老朱才没有杀朱棣,自那以后,朱棣万分谨慎!
明末灭亡种子在开国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吗
题主的话是对的,同时题主的话也适合任何一个古代王朝。
明朝最终亡于农民起义。农民是最朴实的群体了,他们一定是活不下去了才会起义。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统治者造成的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严重。
尤其在遇到灾荒的时候,朝廷还要加税(辽饷、练饷、剿饷),那对农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最终不得不起来反抗。
每个王朝的灭亡都大同小异。
比如明朝,在崇祯当政之初,或者之前的某位皇帝,如果进行自我革命的话,那一定能度过危机。
怎么自我革命呢?那就是重新分配土地。
土地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每个王朝的循环都是:以土地为开始、因土地而结束。在开国之初,基本都经过了改朝换代战争。战争后果是:人口大幅减少、土地多且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就迎来了大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豪强开始土地兼并,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最后陷入动乱。
如此循环不已。
如果统治者能认识到这个规律,在一定时期进行自我革命,那这个问题将得到缓解。
就以明朝为例。
明朝的权贵(皇帝、皇族、皇亲、宦官等)有个毛病,就是喜欢抢老百姓的土地,特意说明,是明抢啊。他们抢来的土地就作为自己的庄田。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可谓是一代传奇,朱元璋成为帝王之后深刻知道王朝安定在于民,加上朱元璋的性格和成长经历致使其痛恨贪官污吏,按照常理而言朱元璋不可能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可是事实真相却让我们大吃一惊。
其实不仅是明朝,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开国之时都为王朝末年埋下了灭亡的种子,或许很多人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除了那些杀戮比较重的开国皇帝,其他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开国之初都是为国为民的好皇帝。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虽然开国君王大部分都是甚得民心,比较知道底层疾苦的人,可是开国之君既然登上九五之位势必要建立自己的一个圈子,而这个圈子就是那些开国功臣。一个王朝的开国功臣一般都是两个下场要么功高震住被开国皇帝清除,要么安安稳稳的被封爵位世代罔替富贵一生。
朱元璋晚年为了王朝基业的稳定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处死了很多开国功臣,当然也有得以善终的功臣,还有朱元璋就是大肆分封藩王,站在帝王的角度是为了王朝基业,可是站在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朱元璋依然没有逃脱把天下人的天下看作家天下准则。
朱元璋分封功臣和自己的子嗣为藩王,这些功臣和藩王的基本日常所需都是由底层民众所提供,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功臣和藩王的生活荣华富贵是肯定的,如此这般对于天下百姓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功臣和藩王经过繁衍生息,其子嗣繁衍数代之后就成为一个庞大的数字,朱元璋一人到明朝末年就朱家皇族就上百万人,这么一个庞大的数字势必让底层民众无法支撑,归根结底是朱元璋没有考虑之后的事态,也可以说是朱元璋埋下了这颗种子。
藩王之后和功臣之后一出生就拥有富贵的生活,长大之后更是有世代罔替的爵位等待着他们,如此这般换做任何人都会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的享受一生,加上他们的生活条件势必其繁衍速度要比底层民众要快上很多。他们的数量达到一定的基数并且还要保证以往的富贵生活,肯定会于底层民众产生矛盾,本身底层民众手中的资源也只能勉强维持他们的繁衍生息,如此之下形成起义也是必然,而明朝亡就亡在农民起义。
其次就是朱元璋在一些政策上也有为后来的明朝灭亡埋下了种子,比如让藩王镇守各地,当藩王达到一定的实力之后肯定会把目光放在帝王大位之上,燕王朱棣就是很好的例子。藩王与帝王争夺天下之主肯定会动用武力,战乱之下受苦的必定是底层民众,虽然后来明朝皇帝经过几次改革,把藩王权利降到了最低点,可是后来的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同样让底层民众苦不堪言,说白了就是因为朱元璋善于帝王之术,其后世帝王无不效仿,最终形成帝王依托一个集团压制另一个集团,以至几大集团都在争名夺利而不为底层民众考虑。
当然以上只不过是强行解释朱元璋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其实不管那个王朝的开国之君都是如此,他们分封功臣和把天下看作家天下所实行的政策其实已经为王朝覆灭埋下了种子,只不过这颗种子需要时间的沉淀等待发芽。
总而言之,通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王朝想要长久下去,必须先改善贫富差距,不能让有功之臣和皇室子孙世代富贵,反之王朝覆灭也是必然,毕竟得民心者得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我不同意博主的观点,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开国时的弊病,比如秦朝的军国政治,汉晋的分封制,隋唐的府兵制(演化为藩镇割据),宋朝的重文抑武,元朝的草原传统。可是未必这就是导致王朝最终灭亡的源动力,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我们来看一下明朝灭亡的原因四个字“内忧外患”,先说外患:与蒙古各部落的长期硬刚无疑是明朝前中后期最大的消耗,明末又经历了“万历三大征”,这都是对大明的额外消耗,特别是“朝鲜战役”消耗最大,最终导致女真崛起,以及后续“满蒙联盟”的形成。再说内忧:小冰期的到来无疑是这个农业王朝的终极灾难,全国各地义军峰起,给大明来了个正宗的釜底抽薪。然而我觉得这还不足以导致大明亡国,大明还有N多机会实现退守江南,划江而治,再现南北两朝,可是无休止的党争(阉党与东林党)最终导致大明已经成了一个烂透了的空架子。综上,我认为大明的灭亡原因是中后期慢慢积累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至朽败非一时之恶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为了防备北元的军事袭扰,明朝政府在北疆的千里防线上建立了大量的要塞、布置了很多重兵,以此来防备北元的进犯。但是,北疆是苦寒之地,而且粮食储备不足,明朝政府的20余万边防军的军粮草需由内地拨调,时间长了,明朝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财政的多半以上都消耗在北疆的驻军上,为此,朱元璋采纳了谋臣的建议,将历朝官方严控的盐政网开一面,批准了民间商人可以向边关运粮草,以此来换取“盐引”通关文牒,商人拿着“盐引”可从朝廷换取食盐,之后可以自行贩卖,朱元璋的这个政策也称为“食盐开中”新政,此政策一出,民间商人蜂拥而起,很多商人向边关运粮,以此来换取“盐引”,晋商因为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迅速崛起,直至今日。
朱元璋的这一政策,确实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不失为一剂良药。但是,慢慢的,这一政策开始蚕食大明的财政。
开中法政策的实施,使明朝失去了盐政的税赋能力,明朝政府只负责产盐,而盐的运输以及贩卖都是由商人控制,粮食和食盐作为古代最大的商品交易品,从汉到元,政府一直都是垄断掌控盐的买卖交易,盐政对于一个国家财政来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没有盐政的支持,那么一个国家的财政就不可能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更不要提抵御外族入侵了。
朱元璋开中法政策实施后,到了弘治时期,又改为以银换引得折色法,那么明朝官方垄断盐政又进一步解体,形成了官商结合的盐商专营制,那么财富逐渐到了盐商的手里,而明朝财政进一步被架空,造成大明王朝后期财政乏力,到了明朝末年,在辽东地区和后金陷入了长年的战争之中,而明朝中国农夫财的政无力支撑战争,只能变相向百姓索取,在各种强加的税赋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明江山在风雨飘摇中顷刻间就崩塌了!
开中法政策的另一个弊病是,降低了明朝货币的地位,本来货币就是流通在粮食和食盐这两大交易之中的,但是开中法使粮食-盐引-食盐形成一个紧密交易的链条,货币无法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于是货币主导的商品交易大大受抑。
朱元璋在开国时,就给他的子孙后代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说起明朝灭亡就不得不讲明朝的经济账,大明王朝可谓是将一把烂账算了一辈子,刚开国的时候还能够征蒙古,下西洋,可是到明末的时候却成天喊着喊“陛下,国库空虚啊”。遇到天灾说“国库空虚无法赈灾”,与到战事又说“国库空虚没有军饷”,最后直接是没钱赈灾,没钱发军饷给农民军推翻了,大明朝真可以称得上一个被穷死的帝国了。
明末真的穷吗?那时明朝的国库真的穷,而且是穷出水平来了,简单对比一下明朝末年与清朝末年。清末单单就《马关条约》来说就赔款了2亿两白银,还不算其它不平等条约的赔款。不仅仅是赔款还要购买军舰训练北洋海军,还要搞洋务运动,还要有供给清朝皇室的巨大开销和慈禧老佛爷的108道菜,这么多的开销项目楞是扛住了。反观明末时期,朝廷没钱北方的军费开支不足,皇帝为省钱的龙袍还要打补丁,国家没钱裁撤驿站(闯王失业了),国家没钱赈灾(闯王创业了)。明初还能搞搞大的国家运动,为何明末了连维持国家运作都很困难呢?
主要原因还是出在了明朝的财政政策上。
明朝的宗室吃垮财政。明朝的宗室相当奇葩,明朝的宗室是由国家财政所供养的,而且宗室还有特权不需要为国家缴税。这样还不算完,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朱棣为了保证其他宗室不学自己,规定明朝宗室还不允许从政从商,不允许擅自与官员交往还不允许出远门。想想拿着花不完的钱,又不能够一展抱负又不能旅游散心,想找个人聊聊还被禁止。能干点啥了,除了每天花天酒地为大明宗室人口暴涨出力还能干啥,说白了大明朝是把宗室当猪来养。到明末的时候宗室人口总数预估也在20万人左右,这20万人可是按照皇亲国戚的待遇来养的。如果单单只是养也就算了,宗室的土地还不用纳税,导致大量官商与宗室勾结起来偷税漏税。明朝可是主要收取农业税哦,土地的税收可就占了大头。
明朝经济相当保守,明朝的小农经济思想相当强烈。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开始了海禁直到隆庆皇帝才解除海禁。要知道在宋朝时候对外贸易可是占了财政收入相当大一部分,明朝财政收入几乎是农业税在支撑着。在明朝这种重农轻商的经济决策之下,如果风调雨顺不遇到大灾大难国家还是会正常运作的。可是面对人口暴涨的宗室,还遇到了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变化。农业税占大头的大明王朝就头疼了,老百姓自己都没东西吃了,你这边还有宗室要养,你的财政收入又主要靠农业。这时又不巧了,后金又开始过来抢地盘,没钱开支军费怎么办!加农业税,裁撤驿站,然后救市闯王创业。而在宋朝却很少出现农民起义,即使起义也能花钱招安送入军队国家养着。如果明朝财政收入可以多样化,面对天灾之时或许财政就不会如此捉襟见肘了。
说到底,明朝的经济烂账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定了下来,而其后270多年没有一朝皇帝改变过其经济模式。如果有一位皇帝能够改变明朝的经济模式或许明朝就不会衰落,至少不会当时农民不会起义,军饷不会发不出来。面对后金的崛起,或许能像万历三大征一样。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